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笔下文学 www.bxwx520.net,最快更新金庸文集最新章节!

    金庸,本名查良镛,浙江海宁人,一九二四年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袁花镇的名门望族。查家几百年来名人辈出,领尽风骚,清朝皇帝康熙称之为“唐宋以来巨族,江南有数人家”。

    一九二九年(五岁)入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。一九三二年(八岁)那年,查良镛无意中看到武侠小说《荒江女侠》(作者顾明道),“琴剑二侠”的行侠生涯深深地吸引了他。这是查良镛看到的第一部武侠小说。之后,查良镛到处搜罗武侠小说(如平江不肖生的《江湖奇侠传》与《近代侠义英雄传》等),一睹为快。

    一九三九年(十五岁)读初三时,查良镛与同学合著的第一本书《献给投考初中者》出版,畅销省内外,开始初露才华。

    一九四一年(十七岁),他因在壁报上刊文(题为《阿丽丝漫游记》)影射着讽刺学校的训导主任,被浙江省立联合高中勒令退学。后一年,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。

    查良镛小时候的理想是:当一名外交官。抗战后期,年方二十(一九四四年)的他如愿考进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,由于看不惯一些国民党职业学生在大学里横行霸道、整人打人,于是“行侠仗义”,打抱不平。谁知,他的“侠举”惹了祸,校方接到投诉后勒令其退学。“查少侠”只好离开校园,浪迹江湖(后曾在中央图书馆阅览室挂一职衔)……

    一九四五年(二十一岁),他在杭州任《东南日报》外勤记者及英语电讯收译员。一九四六年年底,又转赴上海东吴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,并被上海《大公报》录取为国际电讯翻译,成为兼职记者。一九四八年(二十四岁)年底,查良镛被调派往香港《大公报》继任翻译工作,并在来年发表国际法论文《从国际法论中国人民在海外的产权》等文。“身无分文走香江”的查良镛,从此就得靠自己的双天下,而他与《大公报》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也由此开始。

    重回《大公报》不久,就在一九五二年(二十八岁)被调任前往复刊后的《新晚报》任副刊编辑。其间,曾以姚馥兰、林欢为笔名撰写影评,并写出《绝代佳人》、《兰花花》等电影剧本。

    当时,梁羽生也正好在《新晚报》任职,两人一见如故,成为莫逆之交。他们一起下棋,一起写棋话,时常海阔天空闲聊——而聊得最起劲的则是武侠小说了。

    一九五三年的时候,梁羽生以《龙虎斗京华》一书打响。到了一九五五年,三十一岁的查良镛亦偶试身手,其第一部武侠小说《书剑恩仇录》在《新晚报》“天方夜谭”版连载一年多(一九五五年二月八日到一九五六年九月五日)而一举成名。至此,“金庸”作为一个“神话”由此诞生,同时也奠定了他武侠文学的基业。

    五十年代的金庸(查良镛)、梁羽生(陈文统)、百剑堂主(陈凡)因同写武侠小说,还都供职于《大公报》,故人称“三剑客”。某日,他们突发奇想:要在报上开设《三剑楼随笔》专栏,三人合写,以展现“三剑客”“相会时互放的光芒”,给“新派武侠”留下一段历史见证。一九五六年,《大公报》上开辟此专栏,而金庸的《碧血剑》也开始在《香港商报》“说月版”连载(一九五六年一月一日到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)。

    一九五七年,三十三岁的他因暗恋长城电影公司一位著名影星(夏梦),离开《新晚报》进入了长城电影公司,担任编剧和导演。在此期间,金庸推出的石破天惊之作《射雕英雄传》(连载于《香港商报》),引起倾城热卖和全城争读。该书更被视为“天书”,金庸在新派武侠小说里的宗师地位亦由此奠定。

    一九五八年,查良镛与程步高合导电影《有女怀春》,来年则与胡小峰合导电影《五老虎抢亲》。同年,三十五岁的他拿着自己的八万港币,自立门户,创办《明报》。很多人都认为不出一年半载,《明报》就会关门大吉。但查良镛凭着他的一支如椽妙笔和创作的武侠小说《神雕侠侣》(在《明报》的创刊号上开始连载;《雪山飞狐》是在《新晚报》上连载的)、《倚天屠龙记》(在一九六一年和《鸳鸯刀》、《白马啸西风》开始在《明报》连载)等,撑起《明报》大业,使《明报》得以苦苦维持下去。

    一九六二年五月,十万大陆居民波浪式地涌向弹丸之地的香港,形成一股浩浩荡荡的“逃亡潮”,香港处于一片混乱之中。“明报”因倾力倾情地报道、评论“逃亡潮”而声名大噪,发行量遽增,苦苦支撑的局面终于宣告结束。

    一九六○年(三十六岁),查良镛为《武侠与历史》杂志撰写《飞狐外传》。还是这年,台北市出动大批警察,在大大小小书店搜缴武侠小说。查良镛的武侠小说自然是在查禁之列,台湾当局指之为“毒素颇深”,是“统战书本”。

    一九六三年,开始为《东南亚周刊》撰写《连城诀》,《天龙八部》也开始在《明报》连载。

    一九六五年年中,查良镛漫游欧洲一个多月,于是请倪匡“化笔”写《天龙八部》。查良镛旅欧回港时,倪匡相告:“金庸,真不好意思,我将阿紫的眼睛弄瞎了!”

    同年年底,查良镛开始创作《侠客行》,并创办了《明报月刊》。这本杂志是由散居在世界各地、素不谋面的学人通过书信来筹划、创办的,这在世界出版史上实属罕见。

    在一九六六年的“文革”期间,《明报》以对此及时、准确地系列分析报道,在香港报界独领风骚,大放光芒。《明报》因而销路突飞猛进,正式确立其大报地位。

    一九六七年夏季,香港爆发了被称为“香港式文化大革命”的“六七暴动”,查良镛因港府被“左派”骂为“汉奸”、“走狗”、“豺狼镛”,《明报》也成为左派分子重点攻击目标。不过,在马来西亚及新加坡创办《新明日报》,在香港创办《明报周刊》,并开始创作《笑傲江湖》同样是在这年。

    其实,金庸不但是文学天才,还有极高的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,比如,是他最早指出毛泽东要打倒刘少奇,林彪将会被毛泽东清算的可能。

    《明报周刊》开了香港娱乐周刊的先河,也为查良镛带来可观的利润。《明报月刊》和《明报周刊》这两颗星星,辉映着《明报》这个月亮。

    查良镛有两支笔: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“世界第一侠笔”,另一支是写社评的“香港第一健行”。香港市民喜欢看他的社评,连国共两党政要、美国国务院也剪辑他的社评,作为资料加以研究参考。

    写武侠小说,他最初是为了赚钱,而后是为了撑起《明报》的大业。到了六十年代末期,则是试图在武侠小说创作方面进行一些新尝试,并表达自己的政治取向和对现实社会的一些看法。于是,便有了政治寓言——《笑傲江湖》,以及社会问题小说——《鹿鼎记》(创作、发表于一九六九年)。这两部小说被公认为其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。

    一九七○年,查良镛创作《越女剑》的同时,开始修订全部武侠小说作品。一九七二年,《鹿鼎记》连载完毕,四十八岁的金庸就此宣布挂印封笔、金盆洗手,不再写武侠小说了。

    封笔之后,查良镛把近二十年来所写的武侠小说逐字逐句地修改。经过十年的修订,一套十五种共三十六册的《金庸武侠小说全集》终于出版完毕。

    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,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,各个阶层各个地方,到处都有“金庸迷”。从来没有一个作家的作品,能像查良镛的武侠小说那样广受欢迎,有人甚至说他是武侠小说创作的“真命天子”!中国武侠小说百年发展的壮丽风景,由“十大宗师”的作品构成。而当中最为辉煌的当是查良镛、古龙、梁羽生这三位大师的新派作品。其中,又要以查良镛的武侠小说为巅峰。

    这正是:“武林”至尊,唯数金庸;风行天下,谁与争锋?

    一九七三年春,查良镛应国民党之邀,以《明报》记者身份赴台访问十天,还与蒋经国等人见面会谈,之后在《明报》连载《在台所见、所闻、所思》。蒋经国是“金庸迷”,但他与查良镛所谈的,并非武侠小说,而是时政国事……

    查良镛在金门看到:地底的坑道纵横全岛,大卡车和坦克车通行无阻,地上、地下,到处都是炮位和机关枪阵地……

    “我这一生如能亲眼见到一个统一的中国政府出现,实在是毕生最大的愿望。”

    一九七九年,五十五岁的他参加了在台北举行的“建国会”,与丁中江同为小组讨论会之主席。其间,正式授权给台湾远景出版社出版《金庸作品集》。

    一九八○年,广州《武林》杂志连载的《射雕英雄传》,使金庸的武侠小说正式进入大陆。此时,十五部三十六册的《金庸作品集》也全部修订完毕,前后花了十年时间。

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